华夏投资网-> 热点 >

广州到2028年计划每年供应工业用地超万亩,今年将试点建设产业保障房

发布时间:2024-06-01 00:59来源:证券之星阅读量:7127   

广州在“二次创业”再出发进程中也要“二次打造”制造业空间载体。

5月31日,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广州市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3”政策》。这是首次在广州市政府指导下,由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多个部门协同联动制定,制定覆盖工业用地、工业厂房、工业园区等多个维度的政策体系。

“1+3”政策中的“1”是《广州市关于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3大部分23项内容;“3”为3个“若干措施”,分别为《关于推动工业用地高效利用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工业厂房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共21条具体举措。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陈键华表示,“1+3”政策围绕“化零为整、成片连片、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原则,实施“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工业厂房体系保障、工业园区提质升档、产业园区运营企业培优培强”等四大行动,全面提升产业与空间载体资源适配有效性,打造节约、集聚、高效的空间格局,进一步聚合创新要素、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州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着力解决三大供需矛盾

当前,珠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接近或超过30%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2020年,广州市在全省率先划定621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数据显示,4年来,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总规模稳中有升,增加至623平方公里,管长远的一级控制线增加至451平方公里。95%以上的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研发等高端产业引导集聚在区块内发展。

此后,广州也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加大土地供应总量。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广州市采用弹性出让和先租后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120宗,用地面积421公顷,为企业节省初始成本31.2亿元。

今年修订印发的《广州市工业用地使用权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和弹性年期出让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提出,在弹性出让、先租后让基础上,增加“长期租赁”的供应方式,支持企业灵活选择,出让年期设定以及提前续期或租赁转出让规定也进一步优化。

此次出台“1+3”政策体系可谓集此前政策之大成。这是广州首次协调联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多个部门,制定覆盖工业用地、工业厂房、工业园区等多个维度的政策体系。

从具体目标来看,“1+3”政策聚焦广州市产业空间载体“存量增效、增量提质”,重点实施“130”和“51520”工程,即到2028年,广州每年工业用地供应量将不低于1万亩,约占年度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30%;到2028年,打造5个特色标杆工业园,推进15个低效工业园改造提升,推动20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

总体来看,“1+3”政策体系着力破解工业用地三大供需矛盾——工业用地存量低效和增量不足;工业厂房供给和产业需求错位;各类园区同质化竞争加剧。

《实施意见》在增量方面,提出通过加大工业用地供应力度,优化工业产业区块布局,拓展“带项目”“带方案”等供地通道,做好工业用地高品质供给的“加法”;在存量方面,通过拓宽协议转让、股权转让等盘活路径,建立“增存挂钩”等用地激励机制,鼓励国企等主体盘活存量载体,建立“先安置,后搬迁”等企业临迁安置机制,做好低效闲置工业用地的“减法”。

聚焦工业厂房供给和产业需求错位的痛点,《实施意见》围绕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构建多品类的工业载体保障体系,运用“供需适配”巧解“不等式”。

比如对于龙头骨干类型的大中型企业,着重打造集设计、研发、创新、运营、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工业综合体”,突出“大企业供地”的集聚性;对于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高成长中小型企业,着重强化专用型厂房、可租可售工业厂房等供给,提高“中企业供楼”的适配性;对于小微企业及新孵化项目,着重建设只租不售、租金合理的产业保障房,确保“小企业租厂房”价廉物美的灵活性。

聚焦各类园区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困局,《实施意见》提出采取“高低搭配”列出“方程式”,打造工业发展“主题园”,根据广州市产业生态培育和“强链”“稳链”“补链”的不同需求,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园区软硬件解决方案。

创新工业用地供给

“工业综合体”“产业生态入园”“工业上楼”这些近年来工业用地的“新词”也被写入“1+3”政策体系中。

《实施意见》提出打造集设计、研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于一体的“工业综合体”。“工业综合体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是集合了多种功能和优势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建筑群或区域。”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一级调研员周勤表示,从功能性布局来说,工业综合体不仅包括生产车间、洁净车间、仓储物流、行政办公等功能性用房,还包括公共食堂、公共会客厅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供配电、消防等公共辅助用房;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工业综合体不只是简单的厂房上楼、生产上楼,更是产业链上楼,也就是制造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研发创新和品牌运营一起上楼。

“‘工业综合体’既包含了生产制造环节,也包含了与高端制造强相关的研发、创新、小试、中试、品牌、运营等生产服务业环节,是新型工业化在大都市城域空间的具象化表达。”周勤说。

对此,《实施意见》也提出鼓励建设符合《广东省高标准厂房设计规范》要求的高标准厂房。在充分考虑研发配套需求方面,根据新型产业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求,鼓励由园区运营方统筹建设可供入驻企业共享使用的实验室、检测室等公共设施用房,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可降低建设成本。

针对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实施意见》也明确推动“产业生态入园”,稳步有序推进“工业上楼”,全方位保障汽车等支柱产业跃升发展和支持超高清视频显示等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到大”,服务支持一批“链主”型、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做大做强,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聚焦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广州目前已经有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花都经济开发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数字创意)、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传感器)、广州民营科技园(轨道交通装备)6个园区获评广东省特色产业园。

以广东医谷为例,广东医谷孵化器是南沙区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园区已入驻生物医疗企业350余家,企业研究领域涵盖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基因编辑、免疫治疗、干细胞、精准医学、检验检测、医疗产业基金等各个细分领域。近年来,广东医谷倾力打造“中创MAX+产业服务体系”,通过建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人才服务平台、多边资源共享平台、国际医疗产业创新中心以及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全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

接下来,广州还将推动荔湾区、白云区申报广东省产业园。

据了解,广州每年将安排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制造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其中,市财政对每个特色标杆工业园最高可奖励5000万元、每个低效工业园改造提升最高可奖励2000万元、每个村镇工业集聚区试点最高可奖励1000万元。

同时,广州也支持产业园区开展REITs试点,对成功发行基础设施REITs产品的原始权益人发放一次性激励补贴,单个企业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